口腔健康网
首页| 品牌连锁| 问答中心| 费用报价

儿童磨牙症是什么?儿童磨牙症怎么治疗?

自1931年Frohman提出磨牙症的概念以来,在近90年中,国内外学者对磨牙症的病因、机理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成人磨牙症,在儿童磨牙症方面则相对较少。研究表明,磨牙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尤其儿童和青少年期多见。同时,磨牙症是一种可持续性事件,儿童期存在磨牙症状的患者可能在成人期再出现磨牙。此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磨牙症在儿时造成的不良影响更为持久。因此对儿童磨牙症病因机理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就更加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儿童磨牙症的文献报道予以综述。

  • 1.磨牙症的定义和诊断

2013年,国际口腔专家组对磨牙症的定义达成共识,认为磨牙症是“一种重复性的咀嚼肌活动”,其特征是在非功能状态下,咀嚼肌下意识的重复性剧烈收缩,引发下颌骨的移位或紧固动作,牙齿的紧咬或摩擦的现象。2018年,专家们重新定义了夜磨牙症和清醒磨牙症,强调磨牙症“首先是一种咀嚼肌运动”,而且“对于其他方面健康的人来说,磨牙症不是一种运动障碍或睡眠障碍”。

磨牙症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非仪器方法(自我报告、临床检查)和仪器方法(肌电图、多导睡眠检测等),并根据诊断方法对磨牙症进行分级:可能、很可能、确诊。

  • 2.儿童磨牙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关于磨牙症的发病率,各国报道差距较大,总体趋势为儿童和青少年期最为多见,至成人期随年龄增加而下降。Serra-Negra等发现巴西7~10岁儿童中夜磨牙症发病率为35.3%;Insana等报道美国肯塔基州学龄前儿童夜磨牙症的发病率为36.8%,一年级儿童发病率为49.6%。

国内亦有报道,陈玉琴等调查上海市3~6岁儿童磨牙症患病率为38.4%;蒋彦等调查长沙市3~12岁儿童夜磨牙症发病率为9.5%。近年来国内外虽然也有发病率报道,但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较少,缺乏有效数据支持。

目前在儿童磨牙症流行病学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仍来自儿童家长的调查问卷,判断标准为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睡眠时磨牙声”或“清醒时磨牙/紧咬牙”的现象。这种自我报告很大程度上受家长自身的认知程度、文化水平和观察方式等条件的影响,易产生偏差。而使用肌电图或多导睡眠仪进行确诊的方法难以在大样本调查中进行。因此,如何制定适合于流行病学调查的统一标准是以后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 3.儿童磨牙症的影响

儿童磨牙症病情


不同于传统观念中将磨牙症作为一种疾病,强调磨牙症所造成的一系列危害,新的观点认为虽然磨牙症增加了许多负面后果出现的可能性,如咀嚼肌疼痛酸胀、颞下颌关节疼痛或运动障碍、牙齿严重磨损、牙髓症状及与修复种植有关的并发症,但并不是导致这些后果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而可能只是多种危险因素中的一种。对于儿童磨牙症所造成的影响,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考虑。

1)儿童磨牙症作为危险因素的影响

乳牙的结构特点决定其磨耗程度较恒牙更加明显,更易因失去牙合面形态而导致咬合关系的改变。患儿可能通过改变下颌运动方式寻找新的正中牙合或侧方牙合平衡,形成不良咬合习惯,影响咀嚼功能。同时长时间超负荷的咀嚼运动,使处于发育期的关节盘反复承受不均衡的压力负载,引发形变或移位,还可造成髁突骨质改变及关节炎性渗出增加,导致关节结构的异常改变,影响颞下颌关节正常发育。

长期存在磨牙症状的儿童,易出现头面部疼痛、张口困难或疼痛等症状,增加患儿负面情绪的产生,进而影响心身健康。有研究证明,存在磨牙症状的儿童易出现好发脾气、容易激惹,咬指甲、紧张、情绪低落等行为问题。Cheifetz等对波士顿864名平均年龄为8岁的儿童进行磨牙症调查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儿童磨牙症发生率增加3.6倍。

2)儿童磨牙症作为保护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儿童磨牙症可能作为一种保护因素而存在。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患儿中磨牙症的发生率更高。研究表明,儿童OSA的发病率为1%~5%,2~8岁儿童多发。此阶段儿童易出现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而导致呼吸道阻塞引起OSA,而睡眠时的磨牙现象可起到恢复呼吸道通畅的作用;对于患有食道反流症的患者,可能通过磨牙增加流涎来减少胃肠道反流的危险。

3)儿童磨牙症的一过性影响

当儿童处于某种特殊阶段或临时状态时,如儿童发育阶段出现牙齿替换、暂时性牙列不齐等情况时,可能由于暂时性咬合干扰而出现短期的磨牙症状,此阶段结束后磨牙随之消失。在讨论儿童磨牙症造成的影响时,不能简单地进行有害或有利的划分,需要对儿童全身情况及生活环境等因素进行了解后才能得出结论。但同时也要考虑儿童期其他因素对这些影响的修复或掩盖作用,如儿童饮食结构、家庭因素、机体的代偿、适应能力等。对于如何有效的对儿童磨牙症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这或可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 4.儿童磨牙症的病因研究

对于磨牙症的病因一直以来都存在多种学说。早期研究的重点为牙合因素,但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多种病因机制被提出。神经生物理论认为中枢神经化学递质的变化干扰了基底神经节输出通道的平衡,进而影响咀嚼肌的协调运动,造成磨牙症。研究证明在睡眠结构的研究中发现夜磨牙症与大脑中枢的睡眠微觉醒有关。

近年来,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提出,心理因素在磨牙症致病因素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有学者提出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能够增加磨牙症的发生。在新的定义中,夜磨牙症和清醒磨牙症都以“咀嚼肌运动”为前提,强调咀嚼肌在睡眠和清醒两种状态下的作用。而肌肉运动既受中枢神经支配,又受其他因素影响,提示磨牙症可能是以中枢神经因素为主导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由于儿童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儿童磨牙症还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

夜磨牙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intakoski等在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磨牙症患者的基因研究中发现遗传因素在表型变异中占有很大比例,且基因结构无性别差异。祝欣等研究表明,父母或亲属存在磨牙症状,儿童同样出现磨牙症状的概率是父母或亲属无症状儿童的11.164倍和8.757倍。Castroflorio等认为磨牙现象可能具有持续性,而磨牙症则属于一项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可持续事件。

2)神经-心理因素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口腔是儿童最早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渠道,并具有情绪表达功能。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时,人们往往会表现出咬物、咬唇、磨牙等口腔行为。其原因可能是面对心理压力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使某些神经递质分泌增加,引起咀嚼肌紧张收缩导致磨牙。有研究证明儿童夜磨牙症的发生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相关。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儿童磨牙症的发生与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密切相关。Restrepo等用Conners父母问卷和儿童人格问卷对8~11岁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儿童性格和磨牙症状间的相关性,认为“紧张”可导致磨牙,儿童期的焦虑和紧张个性可能是磨牙症状出现的征兆。王小洁研究表明与无磨牙症状儿童相比,夜磨牙症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大。Serra-Negra等研究发现,焦虑程度越高,磨牙症的发生频率就越高。

3)牙合因素

有观点认为,儿童期会出现暂时性牙列不齐、咬合紊乱等现象,这种咬合关系不协调可能导致磨牙症状的出现。但目前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牙合因素与磨牙症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如在对于儿童后牙反牙合与磨牙症关系的研究中,Miamoto等认为后牙反牙合是磨牙症的危险因素,而Nahás-Scocate等研究表明后牙反咬是与磨牙症相关的保护因素。亦有实验表明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牙合因素与儿童磨牙症的发生是否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4)睡眠相关因素

夜磨牙症曾被认为是一种睡眠障碍,与睡眠情况相关的某些因素(如睡眠环境、睡眠姿势等)可能与儿童夜磨牙症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证明,开灯睡眠、卧室噪音可能是夜磨牙症的危险因素。而睡眠中频繁改变睡姿可能表示儿童在睡眠中感到不适,增加了焦虑或紧张,造成磨牙症。另外,睡眠时张口呼吸或打鼾等也被认为是磨牙症的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与气道堵塞有关。

5)口腔不良习惯及其他

某些口腔不良习惯也可能与儿童磨牙症有关,如咬指甲、咬嘴唇、过长时间使用奶嘴等。Simões-Zenari等在一项关于4~6岁儿童磨牙症与口腔习惯等因素关系的研究中发现,磨牙症儿童存在咬唇、咬指甲、使用奶嘴等习惯的比例更高。另有报道称某些睡前习惯,如儿童睡前饱食等可能与夜磨牙症相关。

  • 5.儿童磨牙症的治疗方法

只有在判断磨牙症可以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后,临床医生才需要对儿童磨牙症进行治疗。目前,磨牙症的临床治疗尚无统一方案。国内外报道的治疗方法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咬合板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正畸治疗等。

1)咬合板治疗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是咬合板治疗。咬合板的作用是通过避免牙齿磨耗来保护牙体硬组织,减少咬合高度的降低,同时使咬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防止咀嚼肌过度活跃,达到减轻疼痛,调节颞下颌关节位置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存在夜磨牙症状的儿童,在佩戴咬合板90天后随访发现,有89%的儿童睡眠中磨牙和紧咬牙的现象消失,所有儿童头痛症状均消失。

咬合板根据制作材料可分为硬质咬合板和弹性咬合板(软牙合垫)两种。相对于硬质咬合板,弹性咬合板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佩戴舒适、费用低廉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广泛。对于儿童,弹性咬合板舒适感更佳,摘戴容易,不易损伤口腔黏膜及牙齿,适合临床使用,但其长期效果仍需更多研究证明。

2)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咨询,催眠,放松训练等方式可以减轻焦虑和压力,进而减少磨牙症的症状。Ommerborn等报道在德国约有14.50%的口腔医生在治疗夜磨牙症时使用放松训练进行心理治疗,仅次于使用咬合板治疗。由于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成长的重要性,心理治疗不应只针对儿童,还需要家长、甚至整个家庭的共同配合。但此方法对医师要求较高,建议医师与专业人员共同进行。

3)药物治疗

虽有文献表明可乐定、氯硝西泮、肉毒杆菌等药物能够减少磨牙症的发生,但目前尚无临床实验评价这些药物对儿童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有报道使用羟嗪等药物治疗儿童磨牙症,但实际效果仍待检验。目前在儿童磨牙症的治疗中应谨慎选择药物治疗。

4)物理治疗

长时间的磨牙或者紧咬牙会造成咀嚼肌收缩,引起肌功能亢进,进而出现疼痛酸胀等症状,并可能导致肌肉组织损伤。物理治疗通过按摩咀嚼肌,减轻紧张程度,放松肌纤维,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局部肌肉按摩、进行不同肌肉群的放松运动、练习腹式呼吸等方法有缓解患者肌肉紧张、减轻头面部疼痛的效果。

现阶段尚无关于物理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也无法比较哪种具体方式最佳,但物理治疗作为一种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可以尝试在临床中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推广。

5)正畸治疗

国外报道使用快速扩张上颌等正畸方法对儿童磨牙症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磨牙和头痛等症状。但这种治疗效果是来自正畸治疗本身,还是所佩戴的矫治器客观上起到咬合板的作用,仍有待研究。

 6)其他治疗

有文献报道使用修复方法、针刺疗法等治疗磨牙症,可起到减轻磨牙症状的作用,但缺少对儿童病例的报道。

综上所述,儿童磨牙症发病率高,损害影响范围广,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并非所有磨牙症状都必须治疗,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治疗的标准仍有待研究;治疗方面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小的方法,建议增加对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针对儿童磨牙症的研究,还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有口腔问题,专业服务人员,实时在线与您沟通,患者优选的口碑机构!

美丽热线:17317723574